除此之外,老师们都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那就是学生们背诵时的神情。
班的十个学生与其说是背诵,不如说是朗诵。
情绪沉浸而饱满,卡壳的时候不是皱眉、反复念着上一句,而是闭下眼睛。
“方玲,你刚才最后一段卡住时,闭眼在想什么?”
何兴文拿着笔,问本轮表现最佳的班语文课代表。
“在构筑画面。”方玲大方地站起来解释,“忘词,还是因为情绪的不连贯,在脑子里将文中的场景再现,不用拼命想,下一句就会自然而然脱口而出了。”
老师们纷纷点头,以示赞赏。
不愧是叶老师的学生,构筑画面都出来了。
不愧是语文科目的尖子生!
领悟力就是强于普通学生。
看对手被集体夸赞,于娜心里很不服气。
吴文光认真总结:“领悟力高的学生确实更适用这种方法。”
其他几个老师:“没错。”
言下之意,对于普通学生,这种方法效果就未必好了。
可惜接下来的几组结果,让他们目瞪口呆。
三班按照成绩划分的五个组,背诵表现就像所处的阶梯教室一样,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
到了第五组,别说卡壳了,整段都背不出来的都很常见。
对于此,吴文光一点也不意外。
这个成绩区间的学生,学习态度多多少少都有点问题。
经常被他发现耍小聪明,抄写时用两支笔上下排着,这样就能一次性抄好两遍。
但是,这样的阶梯式分布并没有出现在班学生的身上。
不管是名列前茅的第一组,还是吊车尾的第五组,表现差异不能说没有,但着实不明显!
哪怕是卡壳最多的吕逸明,出现的忘词卡壳次数也才五处。
而且没有出现整段遗忘的现象,还算完整地将课文背到了最后。
第一名方玲可以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