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着实可惜。次子刘云当年选择从军,从小小什长起步,随从征战多年,如今亦是青龙军团的偏将军。
对于二子继续效力之事,刘逸倒没有多做干涉,因为他的孩子与帝室没多大关系,甚至从小就对汉帝没什么好感。
此后,王旭也找了刘巴,探其想法,毕竟刘巴也是个大才,不到万不得已,他并不想放弃。
可刘巴却颇为无奈,他的情况也很特殊。
其本人对汉帝是没有任何好感的,甚至对于王旭进位封王极其支持,更有心辅佐,以成就伟业,与王旭单独见面之时,没说几句,已是哭诉忠心,可如今其父闹成那般模样,令他不得出仕,更以死相逼,他也没有办法。
这些时日他百般劝说,讲了无数道理,仍然说服不了刘祥,他是个大孝子,最终迫于无奈,只能上表请辞。
王旭思虑再三后,没有再勉强,只是诚恳相邀,言大门始终为其敞开。
自此事之后,王旭内心也逐渐忐忑,生怕又来人请辞,那些各地方的官吏,走得再多他都不在乎,可有些贤才却是走一个少一个。
好在此后再没有臣下这般,即便不太赞成此事,可也保持了沉默,类似伊籍、向朗、张松,甚至三州的部分太守,都是该做什么做什么,尽好自己的本分,全然当做寻常事情来处理。
至于事前意料中,本该闹腾的学曹大儒们,却奇迹般的完全没有人管这件事,包括蔡邕、王允、刘表、刘璋,乃至东青院的皇甫嵩、宗员、张超等人,居然也是没有任何生息,让人非常意外。
直到司马徽、庞德公联名送信前来,王旭才恍然大悟。
其信上只有简短几十个字,可却道明了真意:
学曹者,乃大汉之学曹,不干政,不理事,仅掌各方文武院,授艺育人,编修古册,精纂书籍,弘大文治,宣扬武功,传承文明!政事如何,天下如何,尽与学曹无关,将军祭天封王,通报各方时,何不略过学曹之人!
意思很明显,学曹所有人,都不会参加封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