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昼夜交替一样,人们的智慧难以窥见它们的起始。因而了解这一点就可以不让它们扰乱本性的和谐,更不至于另心灵烦扰。使心灵平和通畅,时刻保持春天般的生机,和外物产生和谐的感应。这就是‘才全’。”
哀公又问:“什么叫做‘德’的不外露?”
孔子说:“静止的水可以映照万物,内心静止就可以不为外物所动。所谓‘德’,就是完美和谐的修养。德不外露,万物自然地亲附。”
惠子对庄子说:“人是没有情的吗?”
庄子说:“是的。”
惠子说:“假如没有情,人还能叫做人吗?”
庄子说:“道给人容貌,天给人形体,怎么不能叫做人呢?”
惠子说:“人,怎么可以没有情?”
庄子说:“我所说的无情,是说人不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顺其自然而不人为去增益。”
有情而无累,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
对于生物,庄子还提出一个“微生物——植物——动物——人”的生物进化过程固然另人惊叹,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人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的宝贵思想,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追求“无我”是宗教和某些哲学的共通点,如佛教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我等于佛”,庄子说:“精神修养到最纯净的程度,就能返回到我就是道、道就是我,我与道合二为一的境界。”(《达生》)
庄子认为知识与智慧并没有必然的关系甚至与之相反,他说:“学问渊博的人,不必有真知;善于辩论的人,不必有智慧。”(《徐无鬼》)这当然这同那时各家争论不休有关。同样的想法,尼采极力要“限制无限制的知识冲动”,说“做哲学家不做学者”。在人们每天都被各种信息包围的现代社会,“知识”不论常用与否都是人受欢迎的,“百万富翁”之类的游戏更把知识与金钱直接联系起来。
《庄子》的很多句子都要人细细品味,如《知被游》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