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屯兵于河东,分守盐池,攻围蒲坂。孝明帝害怕盐民有变,于是再次下诏免去盐税。长孙稚抗命不遵,并且上了一奏,说明免税政策不适时宜,只是优待了巨商大户,看似朝廷让利于民,实际上民间很难均沾。又因为国用不足,有可能加重多数百姓负担。这篇奏折很有名气,多本史书皆收录其中。
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李威想法有许多共鸣之处。一项好的政策,不只是让朝廷受益,让少数人受益,还要让大部分群众受益。不然想谋财,将前世的房改政策搬出来,卖土地就行了。
提及这段历史,李敬玄不能回答。
李威也没有深说,这些大佬们有一大半来自大户名门望族,说深了不大好。又说道:“秋收将了,既然已议新仓,需立即实行。还有,为了防止赋税后再次贪墨勒索,派有司立即受理此类案件,各个关卡只能检查核实货物赋税数量,不得再度勒索。”
唐朝的官员俸禄看似优厚,却远远跟不上宋朝。优厚的只是各个高官,即使这样,有的宰相因为清廉,京城物价昂贵,甚至寄宿于各个寺庙客栈之中。宰相如此,更不要说下面的低层官吏,特别是最底层,象里正与坊正待遇仅是免除各项课役,守关卡的士卒连这个待遇都很难办到,既然是朝廷的灰色地带,贪墨勒索,避免不了的。
审理案件,减少勒索事件。各个关卡盘查核实数量,又防止了蕃市官吏征税时贪墨,减少国家税务收入。还是堵防的消积政策,各种贪墨与勒索,依然不会少,比如刻意滞留货物,或者其他种种。总之,想完全杜绝不大可能,只能说是防一防,比不防好些。
然后到了新渠与募款,李威将昨天与父亲的话,再次说了一遍。
李敬玄立即说道:“殿下,不可。”
不但李敬玄反对,许多朝臣皆不赞成。想法两样,李治也想李家王朝千载万世,可这些大臣更多看重自己的清名,不能再让太子往下面拖了。
李威叹息一声,说道:“不仅是为新渠募捐,官田渐渐减少,连后进功臣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