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约国将领想象中的华军后勤补给不济问题不可能出现。华国的海上运输力量超过了协约国可以动员船只的总数,而且更有效率,航线也更加安全。控制了航线附近的港口之后,华国运输船可以快速、高效的运输物资,从南海到红海,全部处于华国的控制之下,距离上的拉长并没有带来太大的麻烦,而且中东地区盛产的原油和在科威特、伊朗逐渐扩大的石化工厂规模、从当地购买的粮食等会降低运输燃油带来的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华国的运输极限远不止于此,在准备北非战役的同时,几乎相同运输规模的船队和物资在向关岛、中途岛、夏威夷和澳大利亚汇集。超过美国两倍之多的钢铁产量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此时从微观层面更能看出华国工业积累的强大,庞大的钢铁产量高效的运抵沿海无数的造船厂,然后迅速转化为标准大吨位的运输船。如果让英国人和美国人切身的体验一下华国一艘运输船的建造过程,也许心中战斗的心思会瞬间消失。
“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了!”这是美国总统得到华国在太平洋上的举动后对总参谋长说出的话,华国竟然在准备北非战役的同时,准备登陆美国的战役——毫无疑问,华军在太平洋岛屿上囤积兵力和物资的行为是针对美国的。
7月初,北非战役的第一次会战——耶路撒冷会战打响。雄心勃勃的英美联军出动上千辆坦克和装甲车,五百多架飞机、一千六百多门火炮,向华军发动主动进攻。这是协约**事研究委员会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大规模演示,联军大部分武器装备都是最新的装备,甚至包括单兵速射步枪、半自动步枪、机枪,再加上新式坦克、飞机,这大大缩小了华国和协约国之见的装备水平。
仅仅是缩小而已,差距却没有消失,协约国研制新型装备的速度和工业化生产的速度让吕梁赞赏,但差距仍旧能让参战的英美士兵崩溃。开战首日,就爆发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战,这里晴朗干爽的天气让两军不约而同的将夺取制空权作为胜利的首要条件。三百三十架被命名为“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