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庶先时还有些茫然。感觉周瑜的思维跳跃太大,先后问的两句话都全然不接着,提起的事情也都没有什么关联。但他知道,周瑜找他来绝不是就为说这般莫名其妙的话,何况周瑜先前已说及想到了逼迫刘表答应他们建议的计策。那周瑜接下来的话定然便是与此计有关联的,尽管看上去似二二儿茫徐庶知道,泣其中绝对有关 他也是绝顶聪明、智谋百出之人,认真用心一想,瞧着周瑜还举在手中的那份襄阳学宫资料以及周瑜刚才以特别着重的语气说出了“襄阳学宫”四字。不由双眼一亮,脑中灵光一闪。想到了其中关键,喜道:“公谨莫非是要效太学学生之举?”
“不错。”周瑜微微一笑,将手中的襄阳学宫资料稍用力拍在几上。出“啪”的一声响。
猜对了周瑜的计策,徐庶也是露出微笑。他又将此计仔细想过,想起两次党锢都未成功,反是士人们遭禁锢。不由也担心周瑜的效法之举。又皱起了眉头来。
周瑜瞧着徐庶的表情。立即便想到了徐庶的担忧所在,不等他问出。便满怀自信地道:“元直放心,刘表不是五宦侯与十常侍,他做不出来那样的事。何况他乃是爱名之人,一向珍惜自己的羽毛。他的仁义之名保持了半辈子,绝不会在此时做出自毁名声、晚节不保的事来。此事大义当头。他若不想失了自己的忠义之名与荆襄士子之心,那此事他不答应也得答应。”
“这就是舆论的威力!”周瑜在心中补了一句。他就是要利用舆论的威力来对刘表施压,动襄阳学宫的学生联名上书,游行请愿。这势头一旦挑起来,他就不信刘表在这样的压力下敢不答应。
这种事情在后世很常见,他自己都亲身经历过几回,在媒体的舆论压力下,有时你不得不被迫做出一些选择与答应一些事情。可以使之好。也可以使之坏。在后世。可说谁掌握了言权,谁就是站在正义与有理的一方。
这时候没有什么新闻媒体,但他可以通过学生去造势。学生们在任何时代都是热血与激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