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科幻
把科幻分为“软科幻”与“硬科幻”,是科幻界内部流传最广的一个分类法,流传较广,划分也较为合理。[]
其中,软硬科幻本身还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分类法:
第一类分类法将科学分为硬科学(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天文学和化学)和软科学(人文科学,如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硬科幻探究硬科学,软科幻则探究软科学。他们都需要追求科学合理性[]
第二类分类法则认为,科幻中科学对故事影响重要的是硬科幻,反之则是软科幻。[]
在内地,早在七十年代便出现了类似的分类:重视科技含量的科幻小说是“硬科幻”,重视文学技巧的科幻小说是“软科幻”。当时,它们曾被称作科幻小说中的“重科学流派”和“重文学流派”。
将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内容与文学形式分开,到了九十年代又演变成将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成份”与“人性成份”分开,认为主要写科学知识的作品是“硬科幻”,主要写人性的是“软科幻”。这样的定义更是危险。它的立论基础是:科学是反人性的东西,多一分科学便少一分人性,反之亦然。这种定义深入思考下去,会令人不寒而栗。因为它将把科幻,至少是所谓的“硬科幻”排除在文艺圈之外。
真伪科幻
真伪科幻主要有两种划分法。
一部分人认为,看似存在科学元素,却违反了科学定论的作品是“伪科幻”,反之则是“真科幻”。使用这一概念分类的人并不知道欧美存在“科学奇幻”这一概念。[]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研究自然科学的才能称为“真科幻”,研究人文科学的只能称为“伪科幻”。[]
认知和审美
“可以划分出‘认知’和‘审美’两种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前者的代表人物应当是阿西莫夫,布拉德伯雷、克拉克则是后者的典范。”(严蓬《关于郑文光科幻小说的审美分析》转引自《郑文光寿辰暨从事文学创作周年》)这是对“软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