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的旨意也没人反对了。
于昭阳感觉也差不多了,给老朱打了这么多补丁,也够大明太平几年了。老朱还是无时无刻不在防备自己,扩大市舶司与设立审计司的建议没被采纳。于昭阳很郁闷,自己虽然去不了美洲,那也能南下找些高产的农作物研究一下。奈何老朱就是不开这个口子。
在忙活了两个多月后,闹得满城风雨的杨宪终于消停了。因为于昭阳打算撂挑子了。今日便是进宫来给给老朱汇报的。
“先生来啦,来人,给先生赐座。”
朱元璋此时仿佛是看见了财神爷,今年老朱免除了多地的赋税,有的地方直接免税三年。可税法一出,税务司的奏折写明了仅南直隶一地就能有百万贯的税收。所以此时更显慈眉善目,关怀备至。
“陛下,这本稿子便是这些时日所制的税法内容了。至于其中细节之处,陛下可自行决断,毕竟各地民生不同,也不好一言以蔽之。”
“先生办事咱放心,这段时日辛苦先生了。不知先生想要什么赏赐,咱无有不应。”
“陛下,我这不过是帮着杨大人提供一些建议罢了。些许微薄功劳,不值一提。倒是我已经许久没有关系我的那些个研究了,还请陛下准许,让我回去打理一下。”
“你是说你那些个工坊和扫盲学堂?”朱元璋回忆了一会想起来了。
“正是,我的几位学生和那位老神医这些日子也攒下了不少问题。我也一直没时间过问,颇为心焦啊。”
老朱这才注意到,于昭阳对于扫盲学堂和惠民药局的支持一直没断过。不禁有些佩服。毕竟学堂教授的课本内容老朱也都看过,真的只是些简单的识字与算术。而滑寿也在忙着研究牛痘与编纂医书。都是利国利民的善事。
“先生连住所都是咱安排的,哪还有什么余财!有功不能不赏,先生尽管说吧。”
“确实有一事需陛下恩准。我平日里喜欢研究些小玩意,想办一座工坊。还请陛下分我些许工匠,以供工坊所需。”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