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随手从茶桌边拿了一根牙签过来。
我捏着一根牙签,然后直接就插进了碗底的棕眼里。
我连续插了五六个眼,人家大佬就反应过来了。
顾先锋一拍茶桌是恍然大悟。
“哎呦!今天又学到了!”
“那,顾总就说说看。”
“这碗底的棕眼是用类似牙签这样的东西插出来的,在烧制之前插的。”
“不是类似,就是用牙签。”
顾先锋点点头,是一脸的兴奋,就好像悟道的佛徒一样高兴不已。
“我怎么就忘了呢,这瓷器的棕眼我是在书本上看过的。应该是大小不一,很不规则的。而这只碗的棕眼,虽说也大的大小的小,但还是相对来说太统一规则了些。很明显,很多眼都是牙签插出来的。”
我听得不禁对着顾总竖起了大拇指。
棕眼,简单点说就是古旧瓷器身上小洞,小凹坑。
瓷器在制作过程中,无论是瓷胎,还是釉面,里面都会气泡。
经过长时间的氧化老化,塌陷后形成的小洞。
有的是烧完就有,有的是经过几十年,几百年才慢慢显现出来的。
所以流传数百年的瓷器基本上多多少少都会有棕眼。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瓷器都会有。
瓷器的胎质越是密实,制作工艺越高,越是没有棕眼。
比如,清三代的官窑,很多传到今天也是少有棕眼的。
第2/2页)
因为那时候国力强盛,对官窑管的也严格,所以那时候出的瓷器都是要求严格,工艺精良的。
也所以,为什么清三代的瓷器贵了。
除了清三代,明朝及以前的瓷器除了少数官窑制作精良的棕眼相对较少外,大多数都有棕眼。
一个没有棕眼的古瓷,是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件到代的东西的。
也因此,仿明之前的古瓷,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做棕眼。
但是棕眼这个很不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