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发陈元藻文章的报纸也是一份面向穷苦文人的小报,售价都比其他报纸要便宜十文钱,陈元藻的文章十分符合他们的调性,刊登之后果真反响不错。
陈元藻因此也得到了稿费,王文龙更是因此书籍多了近百部的销量,大家都开心。
对王文龙训诂学方法论的传播起到更大推动力的则是东林大佬丁元荐的评论
“此书真正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之观念,训诂学从此真成一家也。王建阳此书可谓石破天惊,此道可谓高屋建瓴,此人亦是胆识过人、慧眼独具,开宗立派之大名传扬不在今日,而将千古也”
作为考据学的研究者,丁元荐一年前看到尚书古文疏证和文字断代学讲义就已到处去推荐,但那两本书都还只是讲考据学的一个方面,甚至其中使用的一些理论放到后世都已经颇为陈旧。
而训诂学方法论则直接是一本后世大学里都在使用的教科书,
这部书突然出现在丁元荐面前,几乎就相当于在古人面前放了一部智能机,丁元荐看了此书整整三昼夜,觉都没睡,脑子嗡嗡的,后劲十足。
丁元荐作为东林党大佬在此时江南文坛之中的影响力非常恐怖。
这时的东林党正处在名声最佳的阶段东林书院刚刚建立,东林党人渐渐掌握朝堂舆论,同时又还没有掌握朝局中央,也就没机会有什么抽象操作。
此时别说文人了,就是普通百姓都以为东林党人是大明天下的救星,丁元荐等人跑到东林书院去开一场会讲到场听讲的人数动辄一两千,东林书院外头都站不下人。
而此时的丁元荐对训诂学方法论如此之推荐,瞬间就使得此书在江南卖到脱销。
如今但凡有读书人集会,总要拿出此书的内容来谈论两句,广大学子们哪怕是为了跟上潮流也得买一套回家凑面子,实在是家中穷困的就一起凑钱拼着买一套轮流看。
原本敦古斋以为王文龙的这套书题材艰涩,能够卖出个一千套就了不得了,还是考虑到王文龙的名气这才将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