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认为,宇宙间万物皆可由阴阳两极来概括,它们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共同推动着世间万物的运行与变化。天高远、明亮、主动,故属阳;地沉稳、阴暗、被动,故属阴。同理,日作为光明的源泉,每日东升西落,带来温暖与光明,自然归于阳;而月则以其盈亏圆缺,静谧地悬挂在夜空中,给人以清冷之感,故属阴。
它们的运行遵循着一定的部位和秩序,这其实是古人长期观测天象,总结出的天文知识。日行一度,指的是太阳每日大致在天空中移动一度的距离(虽然实际上由于地球自转,是地球带着我们在转动,但古人基于直观感受,形成了这样的认识)。而月行十三度有余,则是因为月球绕地球旋转的周期(朔望月)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恒星日)不同步,导致月球相对于恒星背景每天移动的角度大于一度,大约需要27.3天完成一个完整的圆缺周期(朔望月),因此平均每天移动的角度就超过了一度,达到十三度有余。
至于大月、小月与闰月的产生,这是为了协调太阳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差异而设立的历法制度。由于一个太阳年(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365.24天,而十二个朔望月(即十二个完整的月相变化周期)加起来只有约354天或355天,这就造成了时间上的“误差”。为了弥补这个误差,使历法能更好地反映季节变化,古人便设立了闰月制度,即在某些年份中增加一个额外的月份,即闰月,以此来调整年份的总天数,使之接近于太阳年的实际长度。
天、地、日、月的阴阳属性以及它们的运行规律,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天文历法制定的重要依据。通过长期的观测与总结,古人创造出了精妙绝伦的历法体系,至今仍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天文学与历法制定中极为核心的一环,即如何通过观测自然现象(如冬至、日影长度)来精确推算时间、节气乃至整年的天文周期。这不仅仅是科学的探索,更是古人智慧与耐心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