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他们出境?那说不定直接让他们逃了!
就算不跟到蛮区,只是跟到他们出南郡,变数也不小。他们运送货物走到一半,发现不对劲,突然掉头怎么办?军队出城,动静太大,如果有人快马追上,通风报信,又怎么办?再说柳家势力不小,柳国公在荆州也有旧部,杀出一路人马或护送或拦路,又该如何是好?
一旦出城,情形便不易掌控。所以刘寅才选择在城门口扣货,其目的本来是为了稳妥,结果反而成为不稳妥的漏洞。
另一个漏洞就是他没有充分考虑到王扬在学林中的影响力。他知道王扬学名甚高,但他不是学问中人,平日又习惯自我区隔于世家大族研究的那些经学艺文,这是一种混杂了自傲与自卑的矛盾心态。
一方面他觉得自己不懂那些无用之物,照样能做到一州长史!一方面又有些自馁敏感。
所以他每每把自己不读书、不懂学问挂在嘴上,看似谦虚,其实是一种防御和标榜。
防御在他怕别人因为他不通学问而轻视他,所以干脆先自嘲一番,堵住别人的嘴。标榜在他要让别人看到,他不以不通学问为耻!我就是寒门,就是刀笔吏出身,又如何!
也正是因为这种习以为常的心态,让他对抓捕王扬在学子中引起的震荡考虑不足。事实上,他都没太考虑这方面,毕竟按照预想,证验一到,便可以用刑,口供很快就能拿到,然后就可以定案了。
到时铁证如山,事实俱在,交通蛮部,这是重罪!只要布示,谁敢支持?若再有脖子硬的来闹,那便是乱法!只要占着法理,那处理起来便容易多了。
可现在自己这法理占不太上,怎么办?就这么放人吗?那就宣告了自己的彻底失败,事后一定会被清算,也许会借此牵出更多的事来。
但还有另外一种选择,这种选择颇有风险,一旦败了,罪责更大,但若胜了,那便是赢者通吃!那时所有一切都可以归到王扬头上!
此案尚有转机,就看自己敢不敢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