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拒绝的理由,毕竟他是张氏族人。
索忠顗没有出声,兴许是因为昨日李恩的警告,所以他表现得十分平静。
见状,张议潮点了点头:“既然如此,那就重新写一份奏表,派人送去长安吧。”
“是……”李恩等人纷纷行礼作揖,而张议潮也患得患失的起身离开了衙门。
在他走后,衙门内的官员们先后离场,而昨日表功的奏表,也经过修改后重新拟定,由十余名轻骑送往长安。
对于这一切,敦煌的百姓并不清楚。
在他们看来,只要朝廷认可了他们就足够了,至于归义军节度使和河西节度使的区别,他们并不在意。
大部分人都是在意自己的,让他们从大局方向了解全局,他们没有那个时间,也没有那个精力,正如眼下的昌松一样……
“张别将!我是你帐下的陈济通啊!”
“马别将!我是郑开元!”
“张别将……”
正午,当敦煌因为圣旨而震动的时候,昌松东大营的门口却挤满了热情高涨的投军兵卒。
在这里不只有山丹军的老卒和新卒,还有张掖军和番和军的兵卒。
刘继隆的名声早已响彻整个河西,各军将士都知道有个平民出身的刘继隆,也知道他连战连捷,从一个塘兵爬上了高位。
不止是他,就连他身边的张昶、马成、郑处等人都因此而名声大噪。
加上此次东征,山丹军的待遇被张掖军、番和军的兵卒看在眼里,因此当他们得知可以前往东大营投军时,许多人便都一股脑的涌了过来。
难得的是,张淮深没有阻拦张掖军、番和军的兵卒转投刘继隆,所以他们毫无阻碍的加入到了东大营中。
“山丹军第四团伙长窦敬崇!”
“张掖军第七团兵卒王思奉!”
“山丹军第十八团兵卒刘英谚……”
营门前,马成、耿明、李骥、张昶、郑处、斛斯光等六人摆了六张桌子,为前来投军的将士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