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祐三年,腊月廿一,扬州。
晨曦初照,瑞雪飘飞。
江府,书房。
一个头束纶巾,一身浅色绣花袍子,约莫十一二岁的清秀少年,一手镇纸,一手持笔。
指实,掌虚,落笔。
点横竖折,行云流水,一个苍劲有力的馆文体“知”字,跃然纸上。
又一落笔,“否”字成形。
“知否!”
笔尖一敛,江昭望着窗外飞雪,不禁一叹。
一恍,已经十二年啊!
起初,他还以为自己是穿越到了北宋时期。
毕竟,彼时范仲淹苦读求学的经历传扬天下,【划粥断齑】的佳话极为受人追捧,赞誉不断。
可时间一长,江昭就发现了问题。
国号不是“宋”,而是“周”?
这个时代,文风鼎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似宋。
文官清流执掌内阁、党同伐异,武将勋爵开国辅运、世袭罔替,官宦制度似明。
典型的宋明合制!
大宋丢了燕云十六州,大周也丢了燕云十六州。
大宋崇文抑武,大周崇文轻武。
但不同于大宋的是,大周太祖并未杯酒释兵权,太宗也没有御驾出征,一举损伤几十万兵马。
这就使得武将勋贵的传承得以延续,累世富贵,并逐步形成勋贵集团。
一切,都不符合江昭记忆中的任何一个时代。
直到有一次,江昭偶然知晓淮南有一名为盛纮的官员,妻子王氏是太师嫡女,他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究竟到了什么地方。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一个君王无子,宗室夺位,臣子从龙的时代。
表面上是以盛家庶女盛明兰的视角讲述宅斗的事情,但若是拉高视野,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可察觉隐含的时局变化。
要么是红袍、紫袍之争,要么是侯爵、国公之事,小小宅斗,隐含的却都是高门显贵、改朝换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