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腊月,新岁将临,无论是苦读诗书的学子,亦或是富农巧工,都已经过了最忙的那一段时间。
往后的日子,唯一要做的就是备好年货,过好新岁佳节,为来年谋个喜庆。
也因此,人人清闲无事,简直是闲得发慌。
一路上,因陈辅几人跟着的缘故,一行近十人,望上去极为醒目。
有人望见江昭以及两个抬着束脩六礼的力士,意识到什么,连忙问道:“江大郎莫不是要去拜师?”
“正是!”书童禾生有礼貌的答道。
“走,一起去。”
一个个路人霎时来了兴致,连忙跟上去。
同样的场景,接续不断,不一会儿就已然达到了几十人的规模。
几十人,无疑相当显眼,不少路过的人一问,就有凑热闹的人自发答道:“江大郎两次拜师而不成,这是要去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
扬州临江海,本就繁华之地,读书习文之人甚多,梅花书院更是天下闻名。
一路上,有意凑热闹的寒门学子、官宦子弟,乃至于一些小官小吏,已然过百。
一两个人一起,走在路上无人在意。
十来个人一起,交谈起来有了热闹的氛围,走在路上就会醒目不少,让人多看两眼。
百十人一起,哪怕是再不关注街道动静的行人,也会连忙抬头瞧两眼,顺道打听缘由。
这一来,又是不少人上前跟着凑热闹。
经诗会醉酒一事,江昭欲三次登门拜师的事情,早就酝酿了一段时间,传得沸沸扬扬。
十个行人,起码有一两个选择跟上去瞧一瞧。
此外,凑热闹的人中有不少读书人,交谈起来却是未免多了一种风雅之意,那些走访各地、有意附庸风雅的船商,也会连忙跟上去。
江昭为了拜得良师,自言不在乎脸面。
三次登门!
这种事情,要是成了就是难得的佳话。
要是不成,也是一段稀罕的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