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以权谋私者,坚决予以撤换。其三,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需重新明确南京的定位!”第2/2页)
“史尚书高风亮节,真乃大明官员之典范!”
朱慈烺先是夸赞一句,然后说道:“南京城出了这么大的事,父皇大为震怒,对于参与谋逆之人,必将严惩不贷。父皇还说了,南京乃我朝重镇,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天下安危。接下来该如何整肃官场,重建秩序,本宫想听听史尚书的想法。”
史可法闻言,正色道:“叛乱虽已平息,但是暴露出的官场腐败、人心涣散等问题,却不容忽视。微臣以为,首要之务在于整肃吏治,对于那些贪赃枉法、玩忽职守之辈,该处理的处理。同时,加强官员选拔,重用那些忠诚可靠、能力出众之士,以充实地方治理力量。”
说话间,他从身上摸出一份奏疏,递了过去。
“这是臣近几日整理的奏疏,其中言明南京官场的弊政以及下一步整肃建议,请殿下过目!”
朱慈烺接过奏疏,细细阅读起来。
史可法不仅列举了南京官场存在的种种问题,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弊端的根源所在。
南京城的官员大多数都是在京城被贬,在这边混退休,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希望再次进入权力中枢,也就没了干劲,全都是混吃等死。
“史尚书所言极是!”
朱慈烺虽然年仅十六岁,却显得很成熟。
他虽然贵为皇太子,却从未享受过安稳奢华的生活。
崇祯皇帝自从登基那天起,便励精图治,甚至节衣缩食,尽最大可能削减吃穿用度,只为国库省下银子,拿给边军发饷打仗。
谁能想到,当朝皇后会带领后宫嫔妃宫娥,织布裁衣,补贴后宫开支。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朱慈烺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被灌输忧国忧民的理念,比同龄人成熟的更早。
他放下奏疏,神色凝重,说道:“南京作为留都,地位举足轻重,却成了部分官员的养老之地,风